板塊構造學說說明地球表面動態的特性,威爾遜根據板塊的活動歸納為威爾遜循環:一個新的海洋的形成、從大陸中裂開、形成一個成熟的大洋、開始隱沒而至終消失。
- 醞釀期:是開始也是結束。大陸下方有熱源。key:一片平坦的大陸
- 萌芽期(The embryonic stage):循環開始!與張力繼續,形成裂谷、地塹與正斷層。如東非大裂谷,由坦桑尼亞湖、馬拉威湖、維多利亞湖等大湖構成。key:裂谷
- 青年期(The young stage):如形成裂谷後水平張力繼續,將產生海底擴張中心或洋脊(ocean ridge),紅海(Red Sea) 為其例。key:洋底盆地
- 成熟期(The mature stage):如擴張中心繼續,至終一個成熟的大洋成形,其兩側之大陸邊緣有很厚的沉積物。因新的海洋地殼在中洋脊形成時對稱分部於洋脊,所形成之大洋對稱於中洋脊,如大西洋。key:中洋脊
- 衰退期:碰撞開始!在大陸邊緣之海洋地殼逐漸變老, 厚重的沉積物使岩石圈變的不穩定,最後海洋板塊擠壓到大陸板塊下,海溝與隱沒帶形成, 如太平洋。key:隱沒帶、海溝
- 終止期(The terminal stage):如隱沒之速率大於海底擴張速率,海洋之面積會逐漸變小 ,至終中洋脊也隱沒,如在北美洲西海岸、 地中海。key:中洋脊隱沒、洋底盆地隱沒
- 縫合期(The end stage):在中洋脊隱沒後, 大洋至終完全隱沒消失,只剩下不能隱沒的大陸地殼,以致大陸與大陸相撞而造山, 如喜馬拉雅山,所留下結合的殘疤稱為縫合 (suture) 。key:大陸相撞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