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

[分享] 研習已經開始:參與課程前的心理準備

2009全國大專院校學生登山知能研習營
【習前通告】

《研習已經開始:參與課程前的心理準備》 by 老龍 2009.08

各位學員大家好!暑期平安。竭誠歡迎您參加這個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、台灣山岳文教協會共同辦理的「2009全國大專院校學生登山知能研習營」活動。

此刻「莫拉課颱風」正來襲,全台籠罩在暴風圈裡面;儘管台北市看來沒什麼風雨,但全台各縣市都停止辦公、停止上課。人們將「颱風」視為一種「自然災害」的心理恐懼,可見一般。

諸位學員及親友們,一定都關切我們的研習活動是否如期辦理?此刻,尚不是作最終決定的時機。我們將配合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「災害應變中心」未來這幾天的實際動態,在與太管處取得共識後,將於8月9日(週日)中午一點以前,再透過電子郵件函告諸位學員研習活動是否如期舉辦。

儘管懸而未決,但不論如期舉辦、延期辦理或取消不辦。在這兩天的颱風假和父親節裡,請諸位學員且先靜心等待,作好「如期舉辦」的上山前準備,卻也得有期待落空的坦然心情。

在颱風來襲時,颱風前或颱風後是否可以上山,始終是值得思考、探究的議題;在此,我們把「面對颱風與颱風警報」的過程,也視為研習課程的一部份,藉活動通告以類似「函授」的方式,來幫各位學員們提早進入「研習課程」的心情準備,也刺激大家思辯「風霜雨雪」等自然現象和「登山與否」的關連。


◎充分的準備、等待的耐心!

面對颱風的潛在威脅,對登山者而言,不論在山下或山上,戒慎的態度都是必要的,恐懼的心理則無助於採取安全的因應策略。因此,時時留意颱風動態與潛勢,做好各項防範、應變措施,總是應該要有的安全準備。

過往台灣的管理單位,只要一遇到「颱風」來襲,在目前《災害防救法》的規定下,各級政府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後,指揮官於災害應變範圍內,可依其權責分別實施緊急應變措施之宣示、發布及執行,或「劃定警戒區域,製發臨時通行證,限制或禁止人民進入或命其離去。」 因此,目前政府機關往往「海上颱風警報」一發佈後,各級政府立即會以最保守的姿態,禁止一切野外活動,甚至對已經在山上活動的人「命其離去」而強制下山。各級政府現在多半寧可錯放颱風假,也不要因為沒有公告放假,而承擔「萬一不幸罹災」的社會指責。

然而,登山者若在山上面對風雨時,到底是該「快點趕路下山」或「靜待風雨過後再下山」比較好,往往得以「現場」實際情狀為判斷的依準,無法一概而論。若因山下有令(非山上現場)卻命其離去、強制下山,其結果往往是迫使「山上晴空萬里、卻得配合下山」的無奈;或者是,迫使登山者「得在風雨中強行下山」而更增添危險!

除非必要,否則不論山下或山上,在「風雨期間」最好的對待方式,並非在風雨中行走,而是「尋覓一個安全的地點靜待風雨過去」再開始行動,會比較安全一些。而我們得接納風雨,即便它的出現攪亂了我們原本的計畫與安排,也是我們得要面對與學習的一部份。

如同《走風的人》書中撒可努的父親對獵人哲學的觀點:「我們不能對自然絕望,只能謙虛地反省、自問該改進的地方。」「要學習期待後而失望的心理準備,以及失望後又要開始等待的那個耐心,我們才不會喪失信心或完全放棄…」「讓自己有所期待而失望,是下一次等待喜悅的開始。


◎暴雨的洗禮、繽紛的生命!
從自然的觀點看暴風雨,颱風作為大自然循環的一個環境變動因子,是生態系重要的「自然營力」之形態。暴風雨,讓大地有了重生的機會,讓生命多樣性成為生態循環最重要的特質之一。

如同美國「生物多樣性之父」威爾森(Edward O. Wilson)在他經典名著《繽紛的生命:造訪基因庫的燦爛國度》書中所言:「一場驚心動魄的亞馬遜河暴風雨,揭開了探尋繽紛生命的序曲。蘊藏無比豐沛生命力的雨林,對科學家發出蠱惑人心的魔力,未知的物種、珍奇的動植物、特殊的地理環境,衝擊著人們思考、討論物種的多樣性、演化的速度等等問題。

在觀看如繁星的多樣物種後,威爾森不禁喟嘆大自然的寶藏「生物多樣性」未被人類重視、珍惜,反遭人類文明大舉的破壞。而在生態學的觀點上,看生命的演化及「生物多樣性」的生成過程,暴風雨在生態循環中的作用,是相當重要的。暴風雨清理了森林中耐不住的樹木,造成新的森林孔隙讓陽光進入,而促成森林底層的其他生物之生長。

暴風雨對於人類來說,也一樣充滿啟發。尤其,過往在「人定勝天」意識形態下,過多的建設和工程掛帥的思維,以為一定可以駕馭自然、馴服大地;但不論台灣的九二一地震、每年的颱風暴雨,或美國的颶風、紐約水災等,這些暴風雨作為「大自然反撲」的一種形態,都提醒我們得重新思考:人類是否真的以「生態」思維作為前提,來面對「永續發展」的課題?還是依然沈醉在「發展主義」和「經濟成長」的迷思裡?!

因此,愛山者想要登山,在面對颱風豪雨影響山旅行程時,也該看見這些風雨對於大地洗滌的貢獻,同時提醒我們得放下腳步,聆聽「脈動的大地」聲音,才能在「傾聽自然」裡找到人與自然諧和的音韻。

所謂的「自然災害」往往是人們對於大自然的無知、自大,才招致不必要的危險。每當風雨過後,從「脈動的大地」淪落到「滾動的山河」之土石流現象,促使我們得重新省思人們對待自然的方式與態度,是否出了重大的問題?!我們得要通過的這個瓶頸;重新學習「暴風雨」的哲學,也是對自然環境及人類智慧的新挑戰。


◎寒風是兄弟、雨雪是朋友!

在Tom Brown的「追蹤師」系列叢書中,提及他的印地安祖父「潛進狼」的引領,及其對待大自然的態度。在潛進狼的教誨中指出:「寒風是我們的朋友!而你們卻一直視它為敵。」「我們並不是不會冷,只是不在意。…因為我們習慣於寒冷中坐臥行走,身體於是強化了心智對寒冷的容忍度。好奇心使我們保持溫暖。

因此,接納大地變動的一切,敬畏天地、順應自然、知足感恩,便是我們在自然裡體驗、探索、覺知、學習的基本態度。颱風、暴雨、冰雪並不可怕;可怕的是人們以無知或自大的態度面對它們。

無知的恐懼,讓人們把自己關在現在建築的牢籠裡,心智於是變成溫室裡的花朵而日益脆弱;自大的危險,則以「征服自然」的態度面對山海,而後賠上生命的慘痛代價。若無法聆聽山峰怎麼說,若不是大自然的接納與饒恕,人們是不可能安然度過真正的風暴的。

面對自然風暴雨雪來臨時,究竟「登山與否」遂總擺盪於走或不走、登頂不登頂的兩難。然而,終究只有謙卑面對山,以朝聖、守護的心態親近山而非以征服的態度面對山,才可能在大山媽媽接納下,得到進入山的聖殿之機會,而有朝聖般的生命洗禮,獲得一種身心靈的療育。

「寒風是我們的兄弟、雨雪是大地的朋友!」且靜靜聆聽山峰怎麼說,只待大山媽媽接納時,才進入山的臂膀享受被她擁抱的徜徉。而在出發前,永遠都先作最好的準備並有所期待,同時也有接受等待落空的心理準備,讓下一次的希望喜悅縈繞心中;這是一種寧靜,一種山的呼喚與機緣,我珍惜感念所有的造化。

山一直都在!且讓我們一起由衷默默祝福彼此,靜靜等待….。

(END)

---
重貼舊文章,因為覺得老龍寫的很棒!
給大家在登頂心態上一些調整:)
「好奇心使我們保持溫暖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